配资机构网 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人均实现利润38万元
北京中关村示范区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加速汇聚,重磅级硬科技成果加快涌现配资机构网,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升级。
在今天(9月19日)召开的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世界大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指数”课题组首席专家赵弘研究员发布了“中关村指数2025”。
“中关村指数2025”显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强化,创新引领指数持续上扬,2024年达到549.2,较上年提升71.2个点,较基期年均增长16.7%。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汇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重磅级硬科技成果加快涌现,协同创新向纵深迈进。
赵弘介绍,北京已连续八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汇聚了92所高校、1000余家科研院所,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13所高校入选“自然指数2025”“QS世界大学排名2026”前500强。
数据显示,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785.1亿元,同比增长6.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0.9%,98家企业入选欧盟“2024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000强”,8家企业跻身TOP100。
截至2024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5万件,相对2013年增长了约8倍;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07.1件,相对2013年翻了两番多。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8776件,同比增长10.8%,约占全市七成以上,6家企业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TOP100”。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参与编制全球首个无人配送车国际标准、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团体标准。
图为北京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科技人员向记者展示高新技术产品。摄影/章轲
赵弘介绍,中关村示范区2024年以来涌现出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体、纯电驱动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光子时钟芯片、128通道无液氦脑磁图仪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及产品,在智能脑机接口、高性能芯片、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委托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外部单位开展研发的经费支出达869.7亿元,同比增长20.9%;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合作共建车载成像雷达技术联合实验室、AI+新材料研发联合实验室、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协同研发平台。
“中关村示范区不断优化升级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富有活力、开放多元的创新生态,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加快汇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效能不断激发。”赵弘称,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快速增长,2024年达524.3,较上年提升46.4个点,较基期年均增长16.3%。
与此同时,中关村示范区高能级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78.0万人,占从业人员64.4%,占比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高新区整体约20个百分点。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新设科技型企业4.6万余家,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126家。赵弘介绍,中关村示范区已形成了覆盖种子、天使、VC、PE、并购和S基金等全链条金融投资体系,截至2024年底在京备案的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2000余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额约1600亿元,“投小投早投硬”特征明显,其中44%的投资案例集中于成立3年以内的初创企业,52%投资案例投向A轮及之前的早期投资,91%的投资额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
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快速增长。资料来源:“中关村指数2025”
赵弘介绍,截至2024年底,北京集聚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9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9家、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404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9000余家,数量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数据显示,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元,较上年净增约一万亿元,贡献了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约三分之一、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约六分之一;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技术收入2.67万亿元,占总收入比重27.1%;企业人均实现收入356.4万元/人,较2013年增长了1.2倍;人均实现利润38.0万元/人,较2013年增长了2.2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50万元/人,约是北京全市的1.2倍。
截至2024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584家,其中年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1家,较上年增加4家;集聚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万家,约占全国高新区12%;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2家,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3%。目前,中关村示范区上市企业532家,总市值14.9万亿元,其中市值超千亿企业30家。
“中关村指数”由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编制,已连续14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由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成,以2013年为基期,基期为100,加权合成综合指数及五个分项指数,已成为表征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章轲
相关阅读
“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体系吸引青年才俊扎根光谷
148 08-26 10:09
今后,上海要形成临港科创城、张江科学城双轮驱动的创新格局。
151 08-21 19:54
今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占比65.5%,其中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同比增长12.5%、占比27.7%。
16 08-12 15:35
累计投资企业超2800家,其中上市公司100余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占比超90%。
5 102 05-10 17:42
当前,上海正在积极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配资机构网,为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搭建逐梦未来的大舞台。
24 05-09 18:4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财富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配资机构网 国家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 下一篇:没有了